我们经常被人问道,引导创新最好的架构应该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答案是两者皆有可能,要视情况而定。由下而上的作法适合渐进式创新,目的是让你不被淘汰出局。至于突破式创新,则是为了改变游戏规则,则适合由上而下,这与一般通行的想法相反。
先谈谈渐进式创新。这种创新通常时程较短,使用业界惯用的(传统的)指标与开发系统,例如阶段关卡管理系统(Stage Gate),风险/报酬率相对较低。渐进式创新可以在运营层级进行管理,这个层级的同仁最了解客户或消费者;决策过程较能够达成共识,所有的利害关系人都可以有所贡献,达成协议。唯有在创新概念已经“准备就绪”,可以推上前线时,才有可能需要管理阶层介入,而且有时根本不需要。几乎每一家公司都会使用阶段关卡管理系统,因为它对渐进式创新很有帮助。
渐进式创新通常不受重视,因为它不够酷、不够吸引人、不适合吹嘘。其实这是错误想法,因为渐进式创新能够维系公司的运营与竞争力,同时它也是突破式创新最好的朋友,因为如果做得好,它会产生可观的收益,让公司有资金可以追求高风险或高报酬的突破式创新。
接下来则是异端之论:所有能够帮助渐进式创新模式运作的因素,都会在无意间扼杀可能的突破式创新。为什么?因为共识与惯用的指标会阻碍突破式创新。突破式的指标与决策过程,必须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运用。对于一个真正摆脱窠臼的”破天荒”构想,工作团队如果被迫要以惯用的指标来衡量,往往就会出现我们朋友杰.派普(Jay Paap)所谓的“想像的数据”(Imaginary Numbers)。我们有一家生物科技行业的客户,从CEO以下的领导阶层,对于发展中的“破天荒”构想,都会要求部属估算净现值,而且他们还大惑不解:为什么公司一直不能推出改变整个游戏规则局势的创新。
建议:真正突破性的构想,要等它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会出现衡量它的方法、真正的基准与惯用的指标。追求突破式创新的时候,指标会经历一段演进的过程,刚开始是处于“模糊前端”(Fuzzy Front End)的一套有凭有据的标准,到创新付诸施行时,才会采用惯用的指标。此外,突破式创新模式必须和渐进式创新模式平行运作。
对于追求突破的决策过程,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原则:“目标越高,负责人职位也要越高。”因为在追求创新的时候,公司从CEO以下的领导阶层必须愿意参与,做出一部分的关键策略性决定,一旦组织开始抗拒变革,他们必须提供人力、经费、时间与掩护。他们不能等到万事具备才有动作,而是要从一开始就和工作团队密集互动,在创新的各个阶段都应如此。
他们还必须能够体认荒谬的价值。关于创新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突破性的构想,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大错特错!爱因斯坦说过:“构想不荒谬就没有指望。”对于一开始让人觉得荒谬的构想,创新模式如果不能加以刺激、重视与宣扬,那么它恐怕永远不可能改变行业的竞争态势。
在大部分的公司,激进、骇人听闻、荒谬的“破天荒”构想,都会经历我们所谓的“火箭筒症候群”(The Bazooka Syndrome),不仅是被硬生生地击落,而且根本是完全消失。动手的人通常是立意良善的管理团队,因为他们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工作流程(尽管每个人都宁可相信这是因为他们心态封闭,但其实并非如此。)
在追求突破式创新的过程中,管理阶层经常被描绘成妨碍重大突破的死对头,其实并非如此。公司的团队也不是一群无能的笨蛋。真正的关键在于流程模式的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