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彼得斯(生于1942)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管理学大师,他一边周游着世界,一边不断有轰动世界的专著问世。他的著作包括《卓越的激情》(A Passion For Excellence)(1992)、 《混乱中壮大》(Thrivino on Chaos)(1987)、《管理的解放》(Liberration Management)(1992),以及最近的著作包括《汤姆·彼得斯言谈录》(The Tom Peters Seminar)(1994)、《追求巨大成功》(The Pursuit of Wow)(1994)。彼得斯在Palo AIto拥有自己的公司——汤姆·彼得斯集团,但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位于佛蒙特州(Vermont)的农场中度过。
沃特曼(生于1936年)在《追求卓越》出版以后作品很少。只是偶尔出版一两部思想性很强的著作。沃特曼将大量时同花在油画创作上。他在加利福尼亚拥有一家咨询公司。在《追求卓越》后,沃特曼写作了《复兴的因素》(The Renewal Factor)(1987)、《卓越的边界》(The Frontiers of Excellence)(1994)。
《追求卓越》由汤姆·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其全球销量突破了600万册,是当今最畅销的管理类图书。
《追求卓越》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在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它的最大强项在于促使你去思考事物的实质。而最大的弱点、但同时又是它的强项是将管理简单化,你只要把书放在枕头底下,明天就万事大吉了。”
汤姆·彼得斯曾作过这样的评价:“《追求卓越》是第一本揭示管理工作中那些行之有效
方法的著作。此书的针对性特强。海斯(Hayes)和艾伯纳斯(Ahernathy)曾痛斥美式管理方法,并且将其写进哈佛的手册中。而本书也指出美式管理方法已经被严重扭曲。并对美式管理方法和麦肯锡思维方式进行了强烈地抨击。当然,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还是讲述了企业好的、充满希望的方面。我个人认为, 《追求卓越》对某些人来说是一本传达某种坏消息的书。”。
不可思议的是, 《追求卓越》在过去的岁月竟然没有引起任何争论。彼得斯和沃特曼都承认,书中的许多观点并不是他们的首创,只是进行了阐释和发展。
本书源起于彼得斯和沃特曼在麦肯锡工作期间所实施的一个旨在找出并分析那些所谓成功的企业,并对它们的企业行为和运作进行提炼和概括的研究项目。样本是经过筛选的62家企业。
这些样本包括IBM、惠普、沃尔玛、通用电器等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些大企业。
彼得斯和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彻底地抨击了在当时西方管理思想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所谓“理性模型”和‘‘商务战略范例”思潮。他告诫我们回到最基本的原则上来。彼得斯在《管理的解放》一书中讲道:“关注你的顾客,并给他们以持久的关心,注重实验和失败。不管我和沃特曼是置身其中,还是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都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你可以在《追求卓越》的字里行间发现许多问题。它声讨现代管理实践压抑了人们的激情,又大肆宣扬大企业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认同美国技术企业的成功。这些技术企业被经济学家和商业历史学家称为促使美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工具。我和沃特曼都承袭了盖伯瑞斯(Calbraith)、钱德勒(Chandler)的真传。”
该书指出其中有许多技术更宜在小企业中推广,而且成功机率更大。这也是本书能长盛不衰的缘由。
在研究过程中,彼得斯和沃特曼得到了《日本的管理艺术》的两位作者理查德·帕斯卡(RichardPascale)和安东尼·艾索思(Anthony Athos)的大力协助。他们发展了7S架构,而且这种架构被证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彼得斯和沃特曼将他们的观点概括为八条至关重要的品质。
一是贵在行动:“去做、去干、去试,这是我们推崇备至的法则。”
二是与顾客紧密联系:最优秀的企业会与顾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后来,他们又加进了“聪明与沉默规则”。当今企业中部分受过MBA教育或类似培训的经理这些所谓“聪明”的人会根据个人的想法适时调整自己的算盘。他们会炫耀有上百个变量的方程式,设计一系列复杂的激励系统,建立一连串矩阵组织架构,为产品发展中的一个步骤而写出200页的战略发展计划或500页的市场需求文件。而那些沉默的企业家则是更专注于如何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自治与企业家精神:优秀的企业在员工中鼓励、培养企业家精神。
四是以人为本,提高生产率:彼得斯和沃特曼曾质疑通用汽车公司解雇了一个生产了16年邦迪克汽车的工人:“我猜想,我是因为生产了有毛病的汽车被解雇,但是我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能使我能做得更好的建议。”
五是价值观取向:管理好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培育和维护企业的价值观。他们不应仅仅站在远处指手划脚,而应亲临在现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对于那些仅仅注重实惠的企业,经理就是意味着可以雇佣助手去做事,而不用亲自深入一线。”
六是不离本行:优秀的企业总是做那些它们最擅长的事,从不轻易分心。
七是精兵简政:优秀企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们让事物保持简单,即使面临着某些复杂问题的巨大压力。
八是有张有弛:这一点在彼得斯和沃特曼著作中反映得比较模糊。关于张弛,一直以来是商业管理书籍的争论焦点。而最近已被描述为管理学的一个悖论。他们在《追求卓越》中指出: “我们需要考虑在我们管理学的词汇库里加入新的词条。其中的一些会是临时组织、特别小组、动态架构、小即是美、积少成多、试验主义、行动主导、模仿、大量尝试、不合理变更、内部竞争、乐趣、傻瓜技术、产品冠军、夹带私活、无聊工作、有线通讯以及影子公司,等等。每一项都对传统智慧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每一项都意味了缺乏明确的方向,但又不得不采取行动。”
《追求卓越》一书所揭示的道理不断招来非议。本文所选择的样本标准受到了普遍批评,特别是彼得斯和沃特曼所称的那些优秀企业衰退之时。这种情况的出现比他们所预计的要快得多。1984年《商务周刊》的封面故事提出一些所谓的优秀企业已经快速下滑,有些已经完全失败。这个消息成了本书的软肋,虽然彼得斯和沃特曼曾告诫过:“我们曾经被问及是否知道我们所认定的具有企业创新文化的公司能一如既往地获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不知道。”
《追求卓越》一书所包含的价值现在还很难衡量。此书的声望和成功已远远超出对于这本书自身的优缺点的衡量。我们只能说,它极大地促进了商务书刊的出版发行,确立了客户服务是企业保持差异性和优势性的关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