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以创新为题的专业演讲者,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人们要这么执着于在演讲后加上问答时间。大部份的问答时间都是很普通的经验:一段排在点心时间之前、不被当一回事的小插曲。我想说,问答时间的形式是既过时、又没有功能的产物,它被不加思索地排进每个议程里,我们真的该好好重新思考一下它的作用了。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安排问答时间本身并不是件坏事。好坏不说,大部份的会议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让观众处于「聆听模式」,所以让与会者有机会发表看法、让他们跟讲者有些非正式的互动,是很合理的。但事实上,十次里有九次,问答时间都是整场会议里最薄弱的部份。
其中的原因很多,譬如说并非所有的讲者都很会应答。但最基本的毛病在两点:观众的参与度不高,还有问题的质量不佳。在我的经验里,大概有三分之一去拿麦克风的人,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要不喃喃自语、要不就是丢出一个很狭隘、只有发问者觉得有关联性的问题。最后三分之一的人没提问题,他们只是有话想说,其实这也无妨,只不过问答时间的进行方式让他们的发言显得尴尬。除此之外,在场95%的听众都还是维持在被动的聆听模式。
针对问答时间功能不彰的问题,目前已有许多解决之道。有些人会找来专业的会议主席,或是运用软件工具,利用群众外包(crowdsource)来处理问题。其他还有些实验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进行会议,例如颠覆会议运动(unconference movement)。然而,这些解决方式有些太多昂贵、有些极耗费时间,在很多场合都不适用。以下我介绍四个我曾用过效果不错的技巧,且不须任何准备工作即可执行:
1. 来场翻转问答时间(inverse Q&A)。翻转问答时间是由我(讲者)抛出一个问题,请听众和坐他们隔壁的人讨论。一些供参考的好问题:「对你来说,这场演讲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听完演讲,你可能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人们喜欢有机会把想法说给别人听,且跟传统的问答时间不同,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这也帮助听众们用很自然的方式建立社交关系,这是许多会议场合没有提供的服务。
2. 请听众提出响应,而非只是提问题。当你在小团体做简报时,若坚持要人提问题,会让只是想分享些想法的人觉得不自在。开头时,你可以简单说:「你们对我说的有什么回应吗?可以问问题,但要分享一些你的观察我也很欢迎,不一定非要是个问题才行」。
3. 让听众分成小组讨论问题。这像是翻转问答时间的变形,让听众在小组里找到好问题。可以简单说:「请在小组里花一两分钟时间,试着找出你认为跟每个人都有关的好问题或好意见」。然后在人们谈话时,四处转转听听。如果你听到什么有趣的意见,可以请他们在小组讨论时间结束后跟所有人分享,或是你也可以自己提起。
4. 在问答时间后分享一个小故事作为收尾。即便是最顺利的问答时间,都很难预料最终会进行得如何,所以最好在问答结束后再做点其他的小安排。我一向都会在表订时间前几分钟,就把问答时间结束掉,让我有点时间在退场前用一个实例来做最后收尾。这样一来,即使问答时间回响不够热烈,你还有机会把你的演说从草草收场,扭转成一个精彩的句号。
上述的方法能帮助你把任何演讲变成较好的经验。你还看过或用过哪些技巧呢?–希望它们别太难就是。